【多比克文学,经典语录,心灵鸡汤,励志语录,正能量句子,www.dopic.net】

身份的标签--《你好,李焕英》所感

专题: 简友广场
作者:初源本心 时间:2021-03-03 04:36:50  阅读:174   网上投稿

2015年,沈腾的《夏洛特烦恼》热映,票房14亿;今年,贾玲的《你好,李焕英》上映,目前的票房48亿。同是大票房的穿越剧,一个在穿越中找到了现实的真爱,一个在穿越中找到了母亲真实的样子。

说真的,我还真没看这部电影,自然也就无权评论这部电影的优与劣。但从电影内容介绍与观众的评论,无非是贾玲回到了母亲的少女时代,从而重新认识了母亲的真实样子。

个人觉得,这部影片的成功之处,一是继续端正我们对“孝”的理解,“子欲养而亲不在”的痛;二是和《夏洛特烦恼》一样,通过穿越实现了自己的梦想。这两者引起了大多数观众的共鸣,这,也是这部电影的成功。

而我思考的,是这部电影背后所折射出的大多数人的心理内在:身份标签。

是否,当每一个女人生下孩子,“母亲”的标签就被贴上了呢?既然被贴上了“母亲”的标签,那么就意味着要勤俭持家,任劳任怨,即使是面对厄运,也要“为母则刚”。这,是我们看待“母亲”的眼光,还是我们要求“母亲”的标准?那为何我们对“父亲”这个身份,没有这么多的标准呢?父亲可以为工作在外奔波应酬,夜不归宿,甚至可以为业务喝酒喝到吐血,喝到崩溃。虽然无暇照顾到家庭,却可以被人们标榜为“为了家庭”?

是我们给别人贴上的标签,还是我们给我们自己贴上的标签?或者,这,就是我们共同制订并遵守的所谓的“道德规范”吧。在《奇葩说》中,蔡康永不止一次地提到过,当人们为自己,为别人贴上标签的时候,无论是自己,还是别人,本身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的特性就消失了。

不是吗?看看我们身边的话题与媒体吧:青春一定是迷茫的,年少一定是勇敢的,中年一定是不易的,老年一定是淡定的,女人是需要自强的,男人是需要崩溃的,三十是需要而立的,四十是需要不惑的。

如果你真的相信了这些,那么只能说明那些封建的思想还残留在脑海中。试问,谁不会迷茫?谁不会懦弱?谁的生活容易?谁的态度淡定?谁不需要自强?谁不会崩溃?谁不需要而立?谁不需要坚强?而非得将这些标签贴到哪一个人,哪一个年龄段才算是正确的吗?而我们,到了哪一个身份,哪一个年龄段,就得将这些标签拿来贴到自己身上吗?

正如曾看过一篇文章,说现在这个时代,每个人都习惯将标签贴在自己的身上。尤其以中年男人为甚,一到四十,就喊着“四十不易”,什么上有老,下有小,身上背着房贷车贷,精力不比年轻人,年龄时常被嫌弃。或者,这真的是这个时代的社会的真实写照。但,这真的是事实吗?

又突然想起了前几年那个在中兴跳楼的工程师。人到中年,突然被裁员,从中兴的办公楼一跃而下。这个新闻获得了很多人的同情。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,一个全职照顾孩子的妻子,四个年迈体弱的老人,都失去精神和经济支柱。或许我是冷酷的,我想的是,如果说孩子未成年是需要抚养的话,那么作为其他五个成年人,是否真的只能靠着一个男人的拼命工作,才得以在深圳买房,供孩子读书,赡养老人?其他作为独立的人呢?他们的独立在哪里?是否觉得家里有一个能挣钱的男人就够了,其他人不妨做好别人眼中的好妻子,好母亲,好父母,好丈人就行了?另外,真的非得是在深圳生活才算是过生活?离开了深圳,这个家庭的所有人就生活得不好了吗?

细思极恐。

还是那句话,是我们认同了社会给我们贴的标签,还是我们认同了我们给自己贴的标签?

沈腾在电影中找到现实中的真爱,贾玲在电影中找到了母亲少女时的真实,但我们呢?我们一直生活在现实中,谁不曾童年过,谁不曾年少过?谁不会步入中年,谁不会迈入老年?但,我们可曾思考过,“我是谁”吗?最终活成的,是别人眼中的自己,还是自己心中的自己?

    相关美文阅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