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多比克文学,经典语录,心灵鸡汤,励志语录,正能量句子,www.dopic.net】

21天阅读挑战(十八)万物之“象”

专题: 哲思
作者:竹雨瑄 时间:2021-02-27 10:31:16  阅读:147   网上投稿

阅读挑战的第十八天,今天继续阅读《唐前“乐象”研究》这本书后面的章节。

40~87页之间,有大量的古籍,对“象”这个字的解读,从有“象”到无“象”,由忘“象”而制“象”;之后是“乐”之作用,“乐”对于以德治国有着相辅相成的意义,礼乐在古代对国家、社会还有民众,具有深远影响;还有五音和鼓点的节奏感带来“乐象”的和谐。

天地之间,都充满“象”。

“乐”离不开“象”,“象”对“乐”影响深远。

《王孙满对楚子》中有楚子向王孙满“问鼎”的故事,王孙满告诉楚子,治理天下在于道德,而不在于鼎的轻重。但是,在王孙满言语中却提到了夏朝实行德政的时候,通过用远方各地奇异的东西画在鼎上,让百姓知道神灵与奸邪之物。这段话的原文是:“昔夏之方有德也,远方图物,贡金九牧,铸鼎象物,百物而为之备,使民知神。”

在这个历史故事中,我们得知,在古代以得治国的君主,也是需要依赖于“象”来安定四方,安抚民心的。

鼎在古代,有着权力与地位的象征,拥有美好德行治国的人,受上天的庇佑,同时配有一鼎,鼎上绘集了万物。哪怕九鼎再小,有了德行的感召,有万物之“象”绘于鼎上,鼎也是重的,之后再辅以占卜得出,有德的君主可承百年大业,得百姓们爱戴,也得到神灵的保佑。

应该如何制“象”?

书中列举了两本古籍,一本是韩伯的《系辞传注》,另一本是孔颖达的《系辞疏》,《系辞传注》中提到:“夫非忘象者,则无以制象。”,而《系辞疏》中说:“凡自有形象者,不可以制他物之形象……遗忘己象者乃能制众物之形象也。”

所谓制“象”,就是必须对你想要塑造的那一形象十分的了解,然后才能想着这样去建造它。但制“象”不是临摹,更不是抄袭,制“象”是一种创新。当你对一个事物足够的了解,将它深深铭记于脑海之中,它的每个细节你都能讲出来,这不是制“象”的第一步,而是制“象”前的准备工作。就像韩伯的《系辞传注》中说的:“夫非忘象者,则无以制象。”意思是说,想要制“象”,唯有先将“象”忘记。就像是之前古籍里提到的,古人难以见到大象这种庞然大物,但是他们望着死去的象的遗骨,想象出了这头巨象的皮骨。

这一理论的现实意义,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的音乐,也可以让我们现代人在创作方面受到一些启发。

但还需明白一点,无论是忘“象”,还是舍“象”,通过创新制造出来的每一种“象”,都是独立的个体。被忘记的“象”脱离不了原来的事物本身,也无法取代事物原本的样子。“象”是虚幻的、飘渺的。

每一种“象”都带给人不同的感受,让我们明白不同的道理。

象存在的意义,就是为了让人明理。

介绍完“象”以后,书中接下来开始讲“乐”。

“‘乐’模仿天地,所以能调和天地、谐和人心。”
“风气与乐的关系是互动的,“乐”反映了一定的社会风气,同时也对社会风气形成影响。”

好的音乐,可以感染人心,帮助君主顺天下而治、顺应民心而为,容易社会安定,国泰民安;也可以说,安定的社会,家国安乐,君主以德治国,顺天下而治、顺民心而为,可以促进好的音乐被君主的德行感召而诞生。

但同时反之,不好的、奸邪之气的音乐,也可以感染人,这样的礼乐诞生,不顺着天下以德而治、不顺应民心而为,必将使得社会混乱;也可以说,社会混乱,君主不顺着天下以德而治、不顺应民心而为,固执己见,昏庸而暴虐,导致民心散乱,奸邪的礼与乐也会将之前树立的好的礼乐取而代之。

徵音、羽音、宫音、商音、角音,的音色各有不同,我们常常区分不清,难以记住。想要区分这五音,其实并不难,可以从《管子·地员》中了解,《管子·地员》形容这五音为:“凡听徵,如负猪豕,觉而骇。凡听羽,如鸣马在野。凡听宫,如牛鸣窌中。凡听商,如离群羊。凡听角,如雉登木以鸣,音疾以清。”五音经由这样一形容而变得生动,但这还远远不够。

和谐的乐章,需要有节奏感,就必须动静结合,而鼓声可以带起这种节奏,鼓点的作用就在于此。

    相关美文阅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