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多比克文学,经典语录,心灵鸡汤,励志语录,正能量句子,www.dopic.net】
当前位置: 【书林伐檀】《论语》之思 > 正文

【书林伐檀】《论语》之思


问题1、2.“无友不如己者”字面意思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,那什么是不如自己的人?跟孔子所说的“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”是否有矛盾之处?

        解答:一直以来大家对“无友不如己者”的含义都存在争议,我更认同朱熹的说法。他在《论语集注》中是这样说的“无,通毋,禁止辞。与不如己者为友,无益有损。”他认为“无”和“毋”相通,是禁止的意思,朋友是帮助自己增加道德修养的,如果他不如自己,那么这样的朋友没有益处,只有损害。那什么是不如自己的人?

        有的学者认为是道德不如自己,有的学者则认为是才能不如自己,说法不一,似乎都有道理。但笔者认为是道德不如自己的可能性更大。

        因为在《论语》中,多次记载了孔子关于交朋友的言语,最经典的便是“益者三友,损者三友,友直,友谅,友多闻,益矣。友便辟,友善柔,友便佞,损矣。”(《论语·季氏》)这段话的意思是:“有益的朋友有三类,有损的朋友亦有三类。和正直的人为友,和守信的人为友,和多闻有广博知识的人为友,便有益了。和惯于装饰外貌的人为友,和工于媚悦面善态柔之人为友,和能巧言口辩之人为友,便有损了。”(选自钱穆《论语新解》)从孔子判断益友,损友的话中,我们可以看到除了“多闻”,其余五点全与道德无关。特别是判断损友的标准,更无一不是从道德角度出发的。所以可以把“无有不如己者”理解为孔子勉励自己的学生不要和道德不如自己的人交往。

        而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” 大意为:“三人同行,其中必有我师了。择其善的从之,不善的便改。”这个可能初看上去会有些与之前“无友不如己者”相互矛盾的地方。刚说要找道德比自己好的人为朋友,可以促进自己,这里又说要向众人学习,每个人身上都有长处。

        但仔细读来发现针对的点,出发角度不一样。钱穆在《论语新解》中是这样写道:“三人行,其中一人是我。不曰三人居,而曰三人行,居或日常相处,行则道途偶值。何以必于两人而始得我师,因两人始有彼善于此可择,我纵不知善,两人在我前,所善自见。”

        三人同行而不是三人相处,“与善人居,如入芝兰之室,久而不闻其香,即与之化矣.与不善人居,如入鲍鱼之肆”这便是与不同品性的人相处,潜移默化中会对自身产生不同的影响。而“三人同行”不意味着一起相处,可能只是一面之缘,但他们的行为被你所见,你懂得如何去评判“善”与“不善”,进而不断完善自身。此则为孔子以人道为重的重要体现。子贡曰:“夫子焉不学,而亦何常师之有。”可知道无不在,惟学则在己。能善学,则能自得师。所以这两句并不存在矛盾之处。

问题3:曾子曰:“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。”可我们平时都说孔子的核心思想是“仁”,为什么曾子说:“先生之道,只忠恕二字便完了。”

      钱穆先生在《论语新解》中是这样解释“忠恕而已矣”:尽己之心以待人谓之忠,推己之心以及人谓之恕。人心有相同,己心所欲所恶,与他人之心之所欲所恶,无大悬殊。故尽己心以待人,不以己所恶者施于人。忠恕之道即仁道,其道实一本之于我心,而可贯通之于万人之心,乃至万世以下人之心者。而言忠恕,则较言仁更使人易晓。因仁者至高之德,而忠恕则是学者当下之工夫,人人可以为力。

        他还认为孔子告曾子以一贯之说,曾子是一性格敦笃人,自以其平日尽心谨慎所经验者体认之,当面一唯,不再发问。《中庸》曰:“忠恕违道不远。”孔子亦自言之,曰:“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?”曾子以忠恕阐释师道之一贯,可谓虽不中不远矣。而且孔子殁时,曾子年仅二十九岁,正值孔子三十而立之阶段。平日为学,极尽心,极谨慎,极笃实,所以才有此句。

        但钱逊、周予同等却支持曾子的观点,周予同认为:“己立己达,尽己之谓也,忠之事也。立人达人,推己及人之谓也,恕之事也。”“忠恕二字,千头万绪,究其实际,却只是尽其在我与推己及人二义,皆只是仁之二面”钱逊指出,恕是孔子之道的核心精神,忠与敬相连,恕代表爱人,忠恕之道正体现了爱敬之心,而爱与敬又是“仁”与“礼”精神的基础与体现,是孔子的一本万殊之道。也就是说,钱逊强调爱敬之心与孔子一本万殊之道的密切关系,而忠恕这一行为要求,正是孔子的“一以贯之”之道。笔者还是更赞同钱穆的观点。

问题4:孔子说“君子不器”,这种教育思想放在培养专业人才的当今还能被继续发扬下去吗?

      “君子不器”的被大部分人理解是,作为君子,不能囿于一技之长,不能只求学到一两门或多门手艺,不能只求职业发财致富,而当“志”于“道”,就要从万象纷呈的世界里边,去悟到那个众人以下所不能把握的冥冥天道,从而以不变应万变。但随着社会的发展,近代科学日兴,分工愈细,专家之用益显,而通才之需亦因以益亟。知识信息爆炸式的增长,此种情况下想成为全才更是难上加难,甚至是不可能的事情。

        但也有人国学今用认为:“君子不器”是针对为政者提出的要求,为政者不应当只是某个方面的专家。换言之,孔子是反对“专家治国”反对“技术官僚”的,儒家是反对“专家治国”反对“技术官僚”的。为政者必须兼通天地人,把天道、地道、人道打通了,才可能准确地施政。确实笔者认为毕竟一个政策的实施影响的不是一个人,可能上千,上万。正所谓能力越大,责任越大,相应的你的责任越大,你的能力也要更强,才能造福百姓。

      但就算我们现在只能不断努力学习专业知识,成为相关方面的专家,我们也要了解其他方面的知识,这样能减少人因为过度钻研而把学问训练成机械,所以就算现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也依旧需要多看多学各方面的知识。

问题5:在《论语·学而》中为什么当子贡引用了《诗经》的话之后,孔子才说“始可与言《诗》已矣。”

      子贡说:“贫人能不谄,富人能不骄,如何呀?”先生说:“这也算好了,但不如贫而能乐道,富而知好礼,那就更好了。”子贡说:“《诗经》上曾说过:像切呀,磋呀,琢呀,磨呀,不就是这意思吗?”这里孔子仅言无谄无骄不如乐道好礼,而子贡悟及此诗,知一切事皆如此,不可安于小成而不自勉于益求精进。  正体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“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,举一隅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。”

        子贡正是做到了举一反三,所以孔子曰:“赐也!始可与言诗已矣。告诸往而知来者。”


亲爱的简友们,这个是我初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份小作业,为了作业的专业准确度,引用了很多关于论语解释的书,可能看起来不是很容易懂,但如果自己去读论语会很有趣的。对于像跟我一样不太懂的人,推荐杨伯峻先生的《论语译注》呢,解释通俗易懂。如果家里有小朋友,可以把自己看的一些当成小故事说给他们听呢,也是很有趣的。

    相关美文阅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