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多比克文学,经典语录,心灵鸡汤,励志语录,正能量句子,www.dopic.net】
当前位置: 道德经第三章-不尚贤 > 正文

道德经第三章-不尚贤


1 原文

不尚贤,使民不争;不贵难得之货,使民不为盗;不见可欲,使民心不乱。

是以圣人之治,虚其心,实其腹,弱其志,强其骨。

常使民无知无欲。使夫智者不敢为也。为无为,则无不治。

2 注解

句1:不尚贤,使民不争

注解:不尚贤,即不贵之以禄,不贵之以官。春秋之际,纷争四起,为取得战争及外交主动权,各国君主不断拉笼贤士。不尚贤,亦是不争夺,君王安其业,百姓守其家。另一角度,上古时代,各司其职,各尊其位,没有佞臣,亦没有贤士。

句2不贵难得之货,使民不为盗。

注解:大盗盗国,小盗取物。“盗”是人类贪欲的本性体现。         窃钩者诛之即可,窃国者即为诸侯。人是万物之盗,盗取万物精华,以成自身。

句3不见可欲,使民心不乱。

注解:“尚贤”之时,“贤”会引发人类的欲;“贵货”之时,“货”会引发人类的欲。“你未看此花时,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”;你未见“可欲”时,“可欲”与汝心亦同归于寂。无欲无求,无善无恶。

句4是以圣人之治,虚其心,实其腹,弱其志,强其骨。

注解:心怀智而腹怀食,虚有智而实无知也。骨无知以干,志生事以乱,心虚则志弱也。<此处引用王弼的注释>

句5常使民无知无欲。使夫智者不敢为也。

注解:“民”不是指老百姓,是指人类;“圣人”也不是指君王,是指得道之人。道德经是春秋时期的作品,需要以春秋的语境去理解。此处并不是君王对百姓(至上而下),而是单纯的讲道论法。”无知无欲”并不是愚民之策,老子全篇推崇“婴儿”、“愚人”状态,讲的是无欲无求、不尚贤、不贵货的本真状态。

句6为无为,则无不治。

注解:无为之治,夫唯不争,唯天下莫能与之争。

3 一家之言

         “尚贤”、“贵难得之货”、“见可欲”,这应该是人类的本性。在不同的时代,这可能代表不同的人性色彩。比如在老子著书的春秋时代,君王招揽贤士,就会有人出奇招,使奇技,以求博得君王注意;招募勇士,就会有人攻城池,占领土,以求勇将之风。那个时代,对老百姓最好的现状应该就是不盗国,不见可欲了。从当下的时代考虑,举几个例子,如果老师还是“臭老九”,那谁还愿意当园丁;如果没人尊重知识产权,盗版横行,那估计没几个机构愿意静下心做研究。再比如,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投资、消费、出口,消费就是欲的体现。个人节俭是美德,可如果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像颜回那样,估计消费这驾马车就废了。

         关于无知无欲。无知是福,大智若愚,大巧若拙。生活中会有一些人,不算计,不精明,甚至还吃亏,但是发现他就每天乐呵呵的,这应该是真正高手。大隐隐于朝,小隐隐于野。而另有一些人,精明能干,但也容易动气、动怒。正如王熙凤,机关算尽太聪明,反误了卿卿性命。

         最后,附上跛足道人的打油诗,正应了本章的景:

        世人都晓神仙好,惟有功名忘不了!古今将相在何方?荒冢一堆草没了。

        世人都晓神仙好,只有金银忘不了!终朝只恨聚无多,及到多时眼闭了。

        世人都晓神仙好,只有姣妻忘不了!君生日日说恩情,君死又随人去了。

        世人都晓神仙好,只有儿孙忘不了!痴心父母古来多,孝顺儿孙谁见了?

如果觉得好,请关注本人公众号,共同学习。


    相关美文阅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