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多比克文学,经典语录,心灵鸡汤,励志语录,正能量句子,www.dopic.net】

慧净法师|出家人,不可以跟异性有感情

各位法师、各位剃度者、皈依者、各位莲友:南无阿弥陀佛(三称)

首先,恭喜三位剃度者,从今之后成为三宝之一,人天师范;再来恭喜皈依者,从今之后成为真正的三宝弟子,踏出了修行的第一步。最后感谢各位法师、各位莲友的观礼作为影响众,为他们祝福,也给他们加油,使他们能够自尊自信地走好成佛之道。

出家是不容易的,没有福德因缘是不可能出家的;出家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,因为它所代表的是天上天下最尊第一的佛的教法,也就是说,出了家就是传承着佛陀伟大的家业,代表着佛陀继承着佛法、维持着佛法,以佛法自修,也以佛法化众。这一种身份、这一种职责即所谓‌“众中尊”──是众人之尊,最尊贵最殊胜的身分。因此我们应该为自己能现出家相而珍惜它、重视它,扮好一个出家人的角色,而不成为佛陀的叛徒,佛教的罪人。

有句话说‌“出家容易修行难”。是的,如果以其他法门来讲的话,不只出家容易修行难,而是修行根本不可能──这个难不只是难,而是不可能。

而在净土法门出家,是‌“修行容易出家难”。为什么?因为净土法门是特别的法门,特别在哪里?在于信受弥陀的救度,是自信也能教人信,它是容易的。信也容易、行也容易、证也容易、要教人也容易,所以我们这个法门叫做易行道。所以说,是修行很容易,可是出家了,要扮好出家的角色很难,在僧众当中和乐相处也不容易。

以为家里烦恼多、苦恼多,佛门清净、佛门安乐;是的,可是有一个前提,就是必须是出家入佛门的人都是真正发出家之心、真正的想踏上修行之路,这样的话他就会改心改性、改头换面、脱胎换骨,就会在历缘对境当中改变自己,所谓‌“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,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”,过一个新的人生,新的生活。

如果不是真心出家真心修行,还是旧时人的话,即使身在清净的佛门,本来应该是安乐的,但却跟以往一样,还是烦烦恼恼的,自己苦恼,也给别人带来苦恼。

对于新剃度者,都会发给历来剃度的开示,你们要利用时间阅览思维,并且遵守宗风俗谛的内容,同时多阅读《触光柔软》,对其中所说的身体力行,这样多少能够扮好出家的角色,在佛门中也能够达到佛陀所要求的‌“六和敬”。也就是说,出家人在佛门当中要怎样地相处,归纳起来就是有六种,这六种如果做到了,就能够过和乐的生活、彼此恭敬的生活。

所谓‌“六和敬”就是‌“身和同住、口和无诤、意和同悦、见和同解、戒和同修、利和同均”。对于僧团来讲见和与戒和是最根本的,而对于共住来讲‌“意和同悦”是最根本的,意就是心,一切唯心所现,心中存着怎么样的观念就会有怎么样的言语行为;心就是意,‌“意和同悦”就是相处在一起必须要我看你欢喜,你看我也欢喜,不会彼此排斥。所以说‌“意和同悦”是最根本的。

退一步,假设内心不能‌“意和同悦”,至少要‌“口和无诤”,就是不要表现在言语上、容貌上、举止上,大家互相忍让就能够身安无事,所以相处上就尽量达到‌“意和同悦”跟‌“口和无诤”,也就是说要互相尊重、互相包容、彼此接纳、和敬相处,不要动不动就有语言上的对立冲突。

此外,我在‌“弘法者外出注意事项”当中有提到六不:‌“不情绪、不脾气、不生气、不批评、不责备、不抱怨。”人就是一个情绪,情绪来自于烦恼,来自于无明,如果能够理性抬头就不会情绪。情绪就是比较计较、不平不满、烦恼升起了、苦恼来了,就会表现在语言、容貌、举止上。

一般人是这样,那对修行人来说,一方面是修心,时刻观照这个心,一旦情绪起来的时候立刻观照而消除其心,使这一颗心能够理性、清明,不被习气、情绪拉着走;退而求其次,至少不要放纵习气,而大闹脾气。

批评、责备、抱怨都是结怨结仇的根源;自己不以为然的、不平的、不服的、觉得不对的、不起劲的就抱怨、批评、责备,这只有带来彼此两伤,是不可能和谐、不可能有圆满结局的。

人,都希望被赞美不希望被批评责备,除了六不:‌“不情绪、不脾气、不生气、不批评、不责备、不抱怨”之外,还有六令:‌“令人接受、令人欢喜、令人赞美、令人尊敬、令人感恩、令人怀念”,这个都是环环相扣的,层层递进的。

‌“令人接受”,在团体生活当中,一个人的言行如果别人不肯定、不接受、不以为然的话,这样的人在群体当中是不好相处,也不容易生存的;所以我们的处事、言语举止必须让别人能够接受。别人不接受,我们怎么能够跟人互动?怎么能够与人家相处呢?所以,最根本的,一开始要能够让人家接受。

‌“令人欢喜”,让人接受不如让人欢喜。也就是说,进一步让人家欢喜跟你亲近、共事,觉得你为人很好,值得跟你为友,这就是欢喜。

‌“令人赞美”,令人欢喜不如令人赞美。也就是说,进一步让他人能够赞美我们,赞美我们为人很好,很有爱心,很有礼貌,很随和,很主动为大众服务,又很负责任,凡事肯吃亏不计较,应该让人这样赞美我们。

‌“令人尊敬”,让人赞美不如让人尊敬。也就是说,进一步让人家尊敬我们是一个出家人,是一个修行人,你的人格、道德都可以予人模范。当然,这不是好名、好利,而是一种自然,所谓‌“香光庄严”,有这样的德行必然有这样的光彩与香气,无形中可以薰陶别人、照亮别人。当然,一个让人尊敬的人,不可能矫揉造作、故作修行来让人家恭敬;他的内心也没有认为自己在修行,甚至很会修行的念头,也由于没有那种念头,反而让人家尊敬。就好像《金刚经》所讲的:一个阿罗汉他不以为他是一个阿罗汉,度尽一切众生而不以为有一众生是被我们度的;因为‌“空三心,泯四相”,没有过去、现在、未来的心,也没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这一些执著,离了我执,也离了法执。

‌“令人感恩”,让人家尊敬不如进一步让人家感恩。尊敬有时候是单方的,感恩肯定是接受了对方的恩德、恩惠而让人感恩戴德,想要知恩报恩。

‌“令人怀念”,尊敬、感恩可能是一时的,而怀念却是永远的,彼此离开了,或已经过很久了,可是接受到对方道德人格的薰陶、承受到对方丰厚的恩惠而刻骨铭心终生难忘,即使经过了十年、二十年或一辈子,那一种永恒的怀念与感恩是一直不变的。

我说这一些,并不是说我做得圆满或我已是这样的人;我们都是凡夫,这些都是互相勉励学习,希望由‌“六不”进一步能够‌“六令”──‌“令人接受、令人欢喜、令人赞美、令人尊敬、令人感恩、令人怀念”。这都是修行人的因缘果报,有那样的因,自然得到那样的果报。当然,这是不容易的,不过至少能够做到‌“让人接受、彼此相安”。

在团体中相处,有几个层次:第一‌“相安无事”,第二‌“彼此和谐”,最高的就是‌“融洽”,水乳交融,心心相印。一个团体能够这样,才是真正的和谐、和乐,真正如佛陀所讲的‌“六和敬”。

你们出了家,希望在僧团中能够往这个目标前进;假设不在僧团,是一个人住精舍的话,也要扮好出家人的角色,因为精舍是清修的地方,没事不出门,一旦出门必须服装端正,举止安详稳重。

另外,不可以跟异性有感情,如果有这样的事发生,那就还俗,这样维持佛门与宗派的清净庄严,也不会让出家人被毁谤。

以上所讲,是有关出家方面的。


时 间:2017年9月19日。地 点:台南道场。剃度者:净畅、净量、净润

    相关美文阅读: